2010年耶魯大學的中國畢業生張磊向耶魯捐贈8888888美元的新聞,在國內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怒噴張磊:中國辛辛苦苦培養的高材生幫著人家發展,這錢要是捐給國內希望小學可以幫助多少失學兒童喲。甚至有人對張磊創建的公司展開人肉搜索。
張磊自己表示是耶魯改變了他的一生,捐錢是給母校的回饋。
其實,在這件事上有兩點是很多國內朋友不知道的,首先,美國的校友給母校捐錢,這不過是人家大學經營模式和人們的普遍觀念而已。
大學培養你時,尤其是本科階段是賠本的,你成功后自然會有感恩反哺之心。其次,張磊的捐款其實對后來的華人學生在學校影響力和錄取率的提升是有幫助的。
張磊為何更愿意把錢捐給他碩士就讀的耶魯,而不是國內讀本科的人民大學呢?
今天我和大家從投資和回報的角度來理順美國名牌大學和學生的關系。
張磊
大學工資高的職位是投資經理
美國公立學校的學費主要是靠本州的房產稅,富裕地區房產稅高,州立大學的經費就充足辦學就好。而對于私立學校,尤其是那些私立名校,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這些常青藤盟校,這些大學的運作主要靠捐贈而不是學費。
美國大學都有自己的捐助基金,哈佛是300億美元上下,耶魯200億美元左右,捐助基金是一個學校的底氣,要請頂尖教授,要提供獎學金,要建各種基礎設施,還要支持各種運動隊。
所以越好的大學給教授和優秀學子的福利越好,你要是家庭收入低,學校不僅不收你錢,還給你助學金甚至機票都給報銷。哈佛大學在2014年對年收入低于65000美元的家庭費用全免,包括飛機票,你要是國際學生,哈佛支付國際航班機票。
這些錢幾乎都是從校友和社會上募來的,而且有專人管理,負責錢生錢。
耶魯的首席投資官,對,你沒聽錯,大學里還有投資經理這么個職位,永遠別忘了人是私立大學,這個耶魯的投資官叫大衛斯文森,他可是耶魯拿工資高的人,一年100萬美元超過校長一倍多。
但這個收入要是放到金融界就太少了,大衛之前做基金投資的同行年收入在1500萬美元到2000萬美元甚至做得好的能過億。
幫學校賺錢但不貪財
這個大衛給人感覺太安貧樂道了,但像哈佛、耶魯這樣勢可敵國的學校,就是要把錢交給這樣的人管理,大學做投資管理不能只找會賺錢的人,還要考慮其道德信譽。
1985年當時年僅31歲的大衛就出任耶魯的首席投資官,當時美國正處于通貨膨脹、股市低迷的階段,耶魯捐助基金的購買力持續下降,學校一度要砍掉一些學科以緩解財政危機。
大衛來了之后,捐助基金魔力般反彈,畢竟人家之前在華爾街工作了6年,專注投資理財。當時耶魯的教務長也是耶魯的二號人物威廉布雷納德清楚意識到耶魯要扭轉危機必須以理財為先,所以他力挺自己的得意門生大衛斯文森執掌耶魯財政命脈。
大衛斯文森迅速在這個關鍵位置上閃光,系科不再砍了,獎學金更有競爭力了,博士碩士都能拿到全獎,暑假還有經濟資助,要知道美國一般好的大學碩士全獎很少,博士也是一部分人才能拿到全獎。
與此同時,校方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現在世界第一大健身房就是當時學校翻修擴建而成的。很多教授很員工的退休金也水漲船高,大家跟著大衛一起致富,許多人把他看成是耶魯的魔術師。
從1985年到2005年,耶魯的捐助基金從13億增長到140億元。
大衛斯文森
大衛這個人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水準非常高,他還自愿給本科生和商學院的研究生上課,他不愿意做一個單純的賺錢機器,他幾乎每天都會遇到一些道德矛盾:比如投資煙草業是否對得起吸煙的受害者,哈佛就投資過煙草業后來撤資了,是否應該用投資的方式支持社會公益等等。
套用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句話,大衛既要保證經濟效益也要兼顧社會效益。
剛才我們說到他要是只想賺錢早就該辭職了,比如哈佛有一任捐助基金負責人Jack就是不安于大學清寒的日子,下海自己搞對沖基金,一下子斂得許多資金。
而大衛斯文森從小的理想就是當參議員,為公共服務,他還認為美國金融投資業許多做法是不對的,他出過一本書叫《非常規的成功:個人投資的基本方法》炮轟了金融投資界很多不道德的行為,學金融的同學對這些現象應該比較熟悉。
大學是學生的天使